找到相关内容582篇,用时6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阿育王传(1-4卷)

    无常不可恃怙。当勤修集定行。于是驹那罗受教。即退在宫静处而自思惟。观眼苦空无常无我。时阿育王第一夫人名帝失罗叉。向拘那罗所见其独坐。爱其眼故。抱驹那罗而作是言。猛火炽盛烧于山野。淫欲逼我亦复如是。...今当自诵摩得勒伽藏即告诸比丘。摩得勒伽藏者。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圣道分四难行道四易行道无诤三昧愿智三昧增一法百八烦恼世论记结使记业记定等记。诸长老此名摩得罗藏。集法藏讫尊者迦叶而...

    安法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6575088684.html
  • 从身体的奥秘探讨生命哲学——以禅、丹道与密为主

    以揭发宇宙的奥秘。而生命的科学与生死学即在其中。   前 言   太虚大师在《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一文中说:“禅乃中国通用名,是禅那的简称,或云定,或云禅定,印度多叫做瑜伽。这里所说的禅,不一定指禅宗,禅宗当然也在内;今讲禅是指戒、定、定的,所以比禅宗禅的意义来得宽广。禅那,即静虑意。”该文首先根据安世高译的《安般守意经》说“安般禅”,说:“专明禅定,成为汉、魏、晋初...

    熊琬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8322888955.html
  •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1)

    以为佛法的寿命。然而经、律、论三藏本由一具法,以成戒、定、三学,期转迷开悟证果。戒律如捉贼,禅定如缚贼,学如杀贼。以故在印度,并不另以戒律组织一宗。但中国当隋、唐初,有智首、道宣二大律师,...这宗属律藏教,故以戒为宗,以为戒行清净,则定自立,制禁非业,则破见慧惑。《四分律》虽然原是小乘戒律,但依道宣的意思,其义是通于大乘的。藉唯识圆妙教旨,唱圆融三学行仪。三聚净戒互摄通融,一戒具万...

    月溪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9392289257.html
  • 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1)

    闪%人人)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可礼拜后,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告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以接引后学,一依楞伽宗旨,与释迦拈花示众无别,达磨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传于可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惠能为六祖,六祖门下悟道者众,禅风大扇,有席卷各宗概,四祖旁支有牛头山法融...

    月溪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9392389260.html
  • 中国宗教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唐求法巡礼行记》等。义真的弟子圆珍(814—891)继安后任第五代座主,在文德天皇仁寿三年(853)入唐,学天台宗和密教,6年后回国,注重弘传密敦,著有《传教大师行业记》、《行历抄》等。   日本...不可靠。我们认为,从当时日本与中国、朝鲜的交往情况来看,说六世纪佛教已传入日本是可信的。   1.兴佛与废佛争   佛教传入日本的时候,日本社会还比较落后,耕地以氏旅所有制为基本形态,从事农业、...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9/09510289947.html
  • 惟因老和尚禅七开示

    十月三十日开示   六祖讲定等学,“定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是空用。即时定在,既定时慧在定。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体,光是灯用。”电流是体,灯泡发光是用,内容与形式...“讲心来为汝安!”可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云:“与汝安心竟!”可于言下开悟。觅心既不可得,又谁知疼痛呢?可被达摩一问,顿时明白了,觅心是不觉痛,无形中安了心。我们听了这个故事,有哪些启发呢?...

    惟因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9/06431590728.html
  • 仁寿舍利的“感应”分析

    变化不测,历历见闻,不能尽述。”这可说是很准确的概括。今天的佛教徒仍普遍相信舍利的数目、光泽可以变化。而在佛经里,舍利的出现,是因修行而起。《金光明经》说:“舍利者,是戒、定、所熏修,甚难可得,...。仁寿塔营建,这在当时是一件重要的国家大事,送迎舍利的仪式也很隆重。仁寿元年第一次分送舍利,隋文帝“亲以七宝箱,奉三十舍利。自内而出,置于御座案,与诸沙门烧香礼拜。愿弟子常以正法护持三宝,救度一切...

    李四龙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54292052.html
  • 禅学浅说

    而佛教教化的目标则是要超越三界,脱离苦海而证入涅槃。   二、定相辅相成的小乘佛教禅定学    小乘佛学还将禅定学由四禅八定发展成为“九次第定”。小乘佛教认为,...心尚在,并非我执灭尽。灭尽定乃在定相辅相成的进修根本四禅八定的基础上,完全断除我执境界,到此即为俱解脱,到此方可谓脱离三界。灭尽定既是“禅定”的境界,也是佛教智慧观行的结果。此实乃定一体境界,...

    孙劲松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9474294077.html
  • 虚云老和尚对中国佛教的贡献

    成就万行”。因此“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12]]“七众成佛,戒为精进基;六度摄心,戒居定首”,“学佛不论修何等法门,总以持戒为本”。[[13]]对于修行者来说,“持戒如行路有...社会政治颓败,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与国运紧密相连的中国佛教也呈不振状,寺院毁坏殆尽,僧尼风云流散,在这种情况下,佛教的生命力越来越衰弱,僧侣的生存也越来越艰难,佛教已极式微。到了光绪及民国初,又一度...

    法缘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9475194092.html
  • 《大乘百法明门论》口述记

    与恶别。   与胜解有何区别呢?一个傻子,他认为香蕉树就是芭蕉树,你告诉他这二者是不同的东西,他就不听,就认个死理儿,自以为正确,这是胜解。他认为他知道得清清楚楚,正常人不如此,你告诉他芭蕉与...心所有──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这八个大随烦恼;五个遍行,触、作意、受、想、思;别境中的;根本烦恼中贪、痴、慢、见。这样就是有十八个。为什么不与其他心所相应呢?它的识性为...

    刚晓法师

    |法相|唯识|般若|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12/09082994600.html